鞑靼斯坦共和国阿拉布加经济特区考察报告
一、阿拉布加经济特区现状 1、地理位置。特区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2000公顷),距离卡玛斯(KAMAZ)汽车生产基地所在的切尔内市25公里,距离鞑靼斯坦共和国重要的机械制造和石化工业基地下卡姆斯克40公里,距离共和国首府喀山市210公里。 2、交通便利。特区航空、铁路、公路和河运交通发达,与“别吉舍沃”国际客运和货运机场距离仅20公里,临近铁路线,贯穿全俄的M-7公路(莫斯科-喀山-乌法-车里雅宾斯克)与特区相连,毗邻全俄交通系统所属的深水河港(位于切尔内市)。 3、配套基础设施已具雏形。特区内有供电、供气、供水和供暖系统。特区紧邻叶拉布加汽车厂,该厂区内有配套的通讯、热电、排污设施,以及集装箱仓库和海关设施。 二、阿拉布加经济特区发展规划 (一)基础设施建设 1、特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特区拟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约1.309亿美元。主要包括建筑面积6336平方米(538万美元)、挖掘土方1.36万立方米(1930万美元)的办公建筑,特区四周长29.5公里的围栏建筑(206.3万美元),海关设施(859万美元),48公里的供电系统(1130万美元),33公里的供气系统(182万美元),76公里的供水系统(685万美元),76公里的排水系统(685万美元),通讯系统(301万美元),公路、铁路线建设(3290万美元)。 2、特区周边基础设施建设。为完善特区基础设施建设,在临近特区的叶拉布加市将投入8014万美元用于河港、公共交通、紧急医疗救助、学校、特区职工医院、供热、供暖等设施建设。 其中,478万美元用于叶拉布加市体育休闲中心、喀山大学分校、儿童医院、学校和幼儿园等社会公用设施建设。 (二)特区产业布局构想 特区方圆400公里半径内几乎囊括了俄所有重要的汽车厂,包括卡玛斯汽车厂(KAMAZ)、瓦斯汽车厂(VAZ)、高尔基汽车厂(GAZ)和乌里扬诺夫汽车厂(UAZ)等,加之石化工业发达,因此,该特区产业布局将优先吸引机械制造和石化企业入驻。 特区将上述两个领域企业在该区内发展分为3个阶段,初期,预计用于机械制造企业入驻的面积为385.5公顷,石化企业-268.3公顷;中期,机械制造企业-238.7公顷,石化企业-307.9公顷;发展高峰期共799.5公顷。 (三)特区内投资成本 特区内土地租金-2.8-7美元/平方米,水-0.2美元/立方米,电-0.032-0.063美元/千瓦时,天然气-40.3美元/1000立方米,一千卡热量-12.7美元。 (四)入驻企业资格的审定 首先,有意入驻特区的企业递交申请,其次,待特区管理部门审查合格后与企业签订工业生产协议,最后,企业协议投资规模不低于1000万欧元,且协议签订后1年内投资不少于100万欧元。 三、特区入驻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 1、税收政策。利润税由24%调低到20%;10年之内免征财产税(2.2%);免征土地使用税(1.5%);免征运输税;拟取消18%的增值税, 2、海关政策。在特区内存放和使用的外国商品免征进口关税和增值税;在特区存放和使用,并用于出口的俄罗斯商品应根据海关条例征收消费税,但免征出口关税。 四、阿拉布加经济特区发展前景 从长远讲,经济特区将成为俄吸引外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加快整体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但近期内,尚存在一系列可能对特区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的不明朗因素: 1、缺乏特区发展和管理经验。自6个特区成立以来,俄联邦特区署已多次组织该署官员及地方特区负责人赴新加坡和中国等国参观、考察,学习和借鉴发展与管理特区的经验。俄方坦承,特区管理和经营模式有待摸索,尚未成型,至今也未提出具体的特区发展规划。 2、招商引资成为特区发展的棘手问题。相对于建立和完善特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用建设,俄联邦及地方财政预算资金毕竟杯水车薪,因此,特区方面拟双管齐下,一方面入驻企业可以租赁特区内的已建好的厂房、配套生产和服务设施,另一方面也可以自行投资建设。但是从目前看,俄方对联邦及地方财政预算资金何时足额到位信心不足,因此更多地是希望吸引外来投资,招揽更多企业入驻,以弥补预算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自己自足发展区内基础设施建设。 3、优惠政策能否落实尚待考验。除了税收和海关优惠政策外,俄方还表示将提供一系列非政策性扶持措施,如“一站式”窗口服务等。同时,在外汇管制、劳动力配额等问题上都不会为入驻企业制造障碍。此外,俄方还表示,目前除福特和丰田汽车外,外国汽车厂家在俄特区都不享有特殊优惠,但该区会向联邦政府争取,并认为国外其他汽车厂家也都能如愿获得同等的优惠政策,并且这也将是大势所趋。但已有优惠政策能否真正落实尚待观察,承诺的优惠更加遥不可及。 4、俄联邦、地方和特区三方能否实现良性互动有待观察。目前,俄对经济特区实施中央(俄联邦经济特区管理署)直接管理,地方配合管理的双重管理模式。因此,俄中央能否适当向地方放权,并强化相应的经济政策成为关注的焦点,也是避免重蹈上世纪90年代俄自由经济区失败覆辙的关键。 5、入驻企业能否与当地产业实现共赢发展还是未知数。俄虽然亟需引资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但同时对外资进入又有强烈的排斥心理,不希望外国人在本国获取利润,这对入驻企业将是一个很大考验。 入驻该特区的“门槛”较高(20年内总投资不少于1000万欧元,第一年投资不少于100万欧元);俄劳动力成本和生产成本较高会降低企业产品竞争力,特区较适合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入驻;该特区地处俄欧洲部分,投资经济效益可能不如俄远东与我毗邻地区。
本网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原创作品版权属于张振利律师所有。如需转载,请预先获得本网站授权并注明出处。
Данный сайт создан не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Все права защищены.При распрастронении отметить источник.